網紅晚安小雞為了流量自導自演,吃上牢獄之災。為求關注,不惜傷害自己,並不是網路時代才有。
早在電視與廣播的1950年代,知名醫學期刊Lancet就有類似的記載。
.
▋裝病的極致:孟喬森症候群
這些被稱為「孟喬森症候群」的患者會故意製造、誇大或虛構疾病的症狀,以獲得大眾關注、醫療注意、甚至不必要的治療。
這種情況相當難被醫療端察覺。
一方面醫療人員都預設要相信病人的主訴;一方面這些患者通常都精通醫療知識,甚至會自己服藥製造真實的症狀。
.
▋拿孩子的命換流量:代理孟喬森症候群
如果只是自導自演,頂多就是浪費醫療資源。
但有另一種更令人髮指的情況,稱作「代理孟喬森症候群」
這些人則把製造疾病的對象轉移到自己小孩身上。
他們往往使用虐待、下藥、謊稱症狀等手段製造小孩的「病症」,
再藉由小孩的悲慘遭遇,騙取大眾關注,成就名聲,甚至隨之而來的利益。
據統計,在已知案例中,約有7.4%的個案最後失去生命。
.
▋人倫悲劇後的真相
2015年,美國發生一起命案,受害者是一名單親媽媽。
這位媽媽叫做迪迪·布朗夏爾,他一路拉拔患有肌肉萎縮症、癲癇與智能障礙等的女兒吉普賽拉拔長大。
然而命案發生時,不良於行的女兒居然留下輪椅與氧氣瓶等維生器材消失無蹤。
過了不久,警方循線發現了嫌犯以及同夥——那個四肢健全且智力正常女兒。
經過調查後警方發現,迪迪捏造了女兒所有的病症,甚至藉由欺騙醫師來讓女兒接受不必要的手術。
而女兒為了逃出控制的魔爪,和網路上結交的男友策劃這場命案。
這個故事震驚了美國,不但拍成紀錄片、更改編成電影與影集,激發了大眾對於「代理孟喬森症候群」的認識。
.
▋虛幻的流量與真實的幸福
就像阿德勒說過:「所有的困擾來自於人際關係。」
他人的肯定與關注,一直是人們無法抗拒而追求的目標
在現今網路的時代,這樣的需求更轉變成網路的流量
令許多人窮極一切手段追求。
然而網路的流量終究是短暫而虛幻的。
身邊的家人、朋友的交流與關愛,才是讓我們產生幸福感的關鍵。
這個週末,不妨放下手機與網路,與家人朋友好好的相處,創造自己的幸福體驗吧!
註:孟喬森與代理孟喬森症候群,在現代精神醫學中被歸類在Factitious disorder,屬於人為障礙症的一種。與詐病(malingering,為了外在利益,如保險金、兵役等而裝病) 有所不同。(感謝仇德恩醫師補充)
參考資料:Child Abuse Negl. 2017;72:45-53
留言
張貼留言